健康時報記者 田茹 實習記者 武星如整理
受訪專家:葉穎江,北京大學人民醫(yī)院胃腸外科主任,、中國臨床腫瘤學會(CSCO)胃腸間質瘤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,;擅長:胃腸道惡性腫瘤的診斷,、外科治療、術后輔助治療,,中晚期腫瘤的綜合治療,,胃腸道惡性腫瘤肝臟轉移癌的診斷治療等;出診時間:周四上午
7月13日是我國首個胃腸間質瘤關愛日,。胃腸間質瘤是一種起源于胃腸間葉組織的腫瘤,,雖然不是“癌”,但由于沒有明顯的癥狀,,很多患者發(fā)現(xiàn)時已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,。
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權威名醫(yī)科普直播欄目《人民名醫(yī)》邀請權威專家,對胃腸間質瘤的防治做出詳細解答,。
胃腸間質瘤和胃腸癌不同
葉穎江介紹,胃腸間質瘤與胃腸癌是不同的,。首先在原發(fā)部位上,,胃腸間質瘤可以在任何部位發(fā)生,只要具有胃腸間質瘤的病理和基因學特征就可以叫做胃腸間質瘤,。其次,,胃腸間質瘤的特性較胃癌腸癌更溫和。胃腸癌有易復發(fā),、易轉移的特點,,但胃腸間質瘤主要是以膨脹式生長對周圍器官造成擠壓,很少發(fā)生淋巴結轉移,,以腹腔,、肝轉移為主。
50歲后篩查胃腸間質瘤
在臨床研究中還沒有與胃腸間質瘤明顯相關的發(fā)病因素,,且胃腸間質瘤早期癥狀不顯著,,容易誤診、漏診,,從發(fā)現(xiàn),、診斷到治療都需要額外留意。葉穎江介紹,,目前看來胃腸間質瘤多發(fā)于40歲以上人群,,尤其是50到70歲人群。
葉穎江建議,,50歲以上人群最好3至5年進行一次胃腸鏡檢查,,如果有高危因素,比如直系親屬有胃腸癌,、息肉等病史,,則建議40歲之后就定期進行胃腸鏡檢查,。
胃腸間質瘤治療有兩種方式
葉穎江介紹,胃腸間質瘤對放療,、化療和免疫治療等不敏感,,治療手段主要是手術治療和靶向治療兩種。手術治療是目前唯一可以治愈胃腸間質瘤的手段,,能夠達到完整切除,,但如果手術中可能影響到其它臟器,首先會使用靶向治療,,通過藥物縮小腫瘤后在進行手術切除,,且術后可能仍然需要使用靶向藥物。
胃腸間質瘤治療有兩種方式
葉穎江介紹,,胃腸間質瘤對放療,、化療和免疫治療等不敏感,治療手段主要是手術治療和靶向治療兩種,。手術治療是目前唯一可以治愈胃腸間質瘤的手段,,能夠達到完整切除。但是治療手段的選擇需要綜合的評估,,如果因胃腸間質瘤惡性程度較高,,手術中可能影響到其它臟器,就需要先使用靶向藥物進行輔助治療,,通過藥物縮小腫瘤后再進行手術切除,。
此外,由于惡性胃腸間質瘤復發(fā)風險高,,術后可能還需要靶向藥物進行控制,。
惡性胃腸間質瘤有復發(fā)風險
葉穎江表示,胃腸間質瘤的惡性程度與其原發(fā)部位密切相關,,一般來說,,例如發(fā)生在胃部的胃腸間質瘤相對生長緩慢,不易轉移,;而發(fā)生在小腸,、結腸、食道等部位的胃腸間質瘤侵襲性更強,,需要格外注意,。此外,胃腸間質瘤的惡性程度決定了其復發(fā)風險,,惡性程度越高,,術后越容易復發(fā)。
葉穎江建議,,對于低危的胃腸間質瘤患者,,建議每6個月左右復查一次,,持續(xù)至少5年,5年后可降低復查頻次,;而正在治療或復發(fā)轉移的患者,,則需要每3個月復查一次,且復發(fā)轉移患者需要長期保持這一復查頻率,。
基因檢測助力對癥下藥
基因檢測目前在胃腸間質瘤的診療中被廣泛使用,,對于胃腸間質瘤的診斷、用藥都有重要意義,。葉穎江建議,,有條件的患者最好都做基因檢測,一方面可以輔助診斷,,制定最佳的治療方案,;另一方面可以保證靶向藥使用的準確性。此外,,基因檢測還能幫助醫(yī)生判斷胃腸間質瘤的轉移和復發(fā)風險,。
胃腸間質瘤并非疑難雜癥
葉穎江表示,盡管胃腸間質瘤相對罕見,,但其并非疑難雜癥,目前的治療方法都能有效的治療和緩解癥狀,。中晚期的患者應當保持良好的心態(tài),,不要過度擔心,堅持適度鍛煉與健康飲食,,積極配合治療,,有利于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