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腦血管病急性期救治尤為重要,,如何在發(fā)病的兇險中搶出救治的‘黃金時間’,,縮短救治時間,,找到關鍵問題,則需要和影像診斷互相配合,。”國家衛(wèi)健委腦卒中防治工程委員會二級巡視員巢葆華處長表示,,將腦防治工作深入基層,加強同質化檢查,,卒中智能解決方案將發(fā)揮巨大的作用,。
今年是國家衛(wèi)生健康委腦卒中防治工程委員會成立10周年,由國家衛(wèi)生健康委腦卒中防治工程委員會,、中國老年保健醫(yī)學研究會,、中華預防醫(yī)學會主辦的“2021年中國腦卒中大會暨第十一屆全國心腦血管病論壇”在北京召開。會議同期舉辦“腦卒中影像智能評估研討會”,。
20分鐘出報告,,卒中病人“第一站”難做到
《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9》數據顯示,2018年,,中國卒中死亡率為149.49/10萬,,占我國居民總死亡率的22.3%。腦卒中發(fā)病急,,預后差,,如何進行正確的判斷對于患者救治效果起到關鍵作用?!吨袊渲兄行慕ㄔO指南》要求:醫(yī)生需在20分鐘之內需完成頭顱CT平掃,、頭頸CTA以及CTP的多項檢查并出具報告。
“在中國,,卒中病人第一站大部分應該是到了縣醫(yī)院,,但是一般縣醫(yī)院治療卒中依據的是 CT平掃,而沒有進一步的腦血管檢查,。”首都醫(yī)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(yī)院神經外科腦血管病區(qū)的主任張東教授舉例道,,有一位30多歲小伙子騎自行車撞電線桿, CT平片有顱骨骨折,,硬膜下血腫,、腦挫裂傷,結果開顱之后又有出血,,做了CTA才發(fā)現是動脈瘤。“這個病例其實回想起來,,一個年輕的小伙子騎自行車能撞到電線桿就不正常,,其實他的外傷是假外傷,真正的原因是動脈瘤,。”
張東教授建議,,急診卒中應該進行CTA檢查,,然而基層醫(yī)院難以實現,而如今有了人工智能新技術可以實現快速CTA檢查,。一站式CT影像檢查,,對于卒中治療可以起到方便快捷的作用。
6小時內溶栓,,人工智能助力縮短卒中診療DNT時間
“影像技術和化驗技術是我們醫(yī)生的左右眼,,我們看到的信息越多,我們治療抉擇也越準確,。”航天中心醫(yī)院神經內科腦血管病專業(yè)亞亞學科的帶頭人徐依成教授表示,,在卒中治療中,發(fā)病6個小時之內的患者,,進行動脈取栓對患者的愈后預后有明顯的改善作用,。而想要做到這一點影像診斷技術必須跟上。
而在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(yī)院,,規(guī)范化卒中檢查的綠色通道已然開始,。該院放射科副主任王希明教授介紹道,在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(yī)院,,如果有疑似腦卒中的患者進了急診,,急診醫(yī)生第一時間打電話通知放射科,然后開始一站式CT檢查,。“先做CT平掃,,如果發(fā)現有腦出血,按照腦出血治療,。如果是缺血,,我們完成一站式的檢查,CTP和CTA一塊做,。3小時以內的患者,,CT平掃就可以指導治療,如果時間在3-6小時,,必須做CTA以指導治療,。超過6小時要做CTP指導治療。”
然而CTA后處理仍然占據著不少的時間,,由于比較繁瑣,,即使是熟練的醫(yī)生處理一個頭頸CTA也要十幾分鐘。“一般完成一個CT一站式后處理的話,,也得需要差不多20分鐘的時間,,臨床迫切需要提高后處理的速度。我們和數坤科技合作,,如今‘數字腦’產品已經可以做到不到三分鐘就可以完成了,。”王希明教授指出,,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很好地彌補手工處理的不足,一個是處理速度可以極大提升,,AI不會疲勞,,而且可以保證夜間工作,二是可以給出結構化報告,,比較精準,。
人工智能助力下,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(yī)院讓卒中影像評估更加快速,、精準,、高效的進行,更值得高興的是,,人工智能還在不斷地學習和迭代中,。王希明教授表示,“相信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進一步發(fā)展,,肯定會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救治做出更大的幫助,。”
(責編:鄭新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