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第十三屆健康中國論壇記者 毛圓圓)“2004年,抑郁癥位列全球疾病負擔第三位,,2012年,,抑郁癥已成為中國第二大疾病負擔,,據世界衛(wèi)生組織預測,到2030年,,抑郁癥將高居全球疾病負擔第一位!”4月28日,,北京回龍觀醫(yī)院黨委書記,、第四屆國之名醫(yī)·卓越建樹獎獲得者楊甫德在由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、健康時報聯合主辦的“第十三屆健康中國論壇·精神衛(wèi)生:疫情常態(tài)下的心理健康促進分論壇”上說道,。
北京回龍觀醫(yī)院黨委書記楊甫德
“不僅是情緒,、軀體有癥狀,抑郁癥也常有認知損害的癥狀,。”楊甫德介紹,,抑郁癥臨床癥狀主要包括情感、軀體和認知癥狀三個維度,。
在情感上,,抑郁癥患者常見的癥狀包括:情緒低落、興趣喪失,、自責自罪,、自信心下降、感覺前途無望,、無價值感,、自殺或自傷的觀念或行為。
“很多抑郁癥患者常感覺累,,做任何事情都累,,躺一天累,連做刷牙,、穿衣服這么簡單的動作都覺得累,,這就是不正常的疲乏,是抑郁癥患者軀體癥狀中表現之一,。”楊甫德說,,軀體癥狀還包括體重、食欲,、睡眠等方面的異常,。
此外,楊甫德也談到:“過去,,我們主要關注抑郁癥患者的情緒,、軀體癥狀,對于他們的認知癥狀常常不在意,,最近發(fā)現,,抑郁癥患者難以回歸社會,、完全康復的原因之一,正是因為他們的認知功能沒有得到康復,。”
抑郁癥患者在認知上常表現為:注意力不集中,,經常走神、思路中斷,、容易分心,;記憶力不佳,忘記活動相關細節(jié),、短期和長期記憶問題,、忘記東西放在哪里;精神運動速度也減緩,,常常感覺腦袋迷糊,、難以集中精神、疲乏/無精打采,、動作緩慢,;執(zhí)行能力也不強,常表現為難以制定計劃,、猶豫不決,、無法同時做多件事情等等。
“治療抑郁癥需要早期識別,、早期治療,!”楊甫德說,不過,,目前來看,,抑郁癥患者依然存在著治療率低、復發(fā)率高,、依從性差,、社會心理功能和生活質量無法恢復至病前水平等等問題。
世界精神病學協會2012年在中國訪談了將近13000人,,結果顯示,,超過45%的人選擇不接受治療,即便他們患了抑郁癥,;甚至在那些愿意接受治療的人中,,只有18%的人會選擇專業(yè)的精神科。
2011年,,一項韓國研究納入117087例在診斷為抑郁癥后服用抗抑郁藥的患者,,并對其進行持續(xù)18個月的隨訪,結果顯示,,其中85.2%的患者在早期(6個月內)停止治療,。
因此,,“幫助抑郁癥患者走出困境,實現康復,,需要醫(yī)師,、護士、心理治療師,、藥師以及患者,、家屬共同努力,建立治療聯盟,。”楊甫德介紹,醫(yī)師和護士的工作是確定診療方案,,告知患者治療目標,、適用的治療方法、方法的利弊及起效所需時間,;心理治療師為抑郁癥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或家庭治療,;臨床藥師為患者提供用藥安全指導。
而患者及其家屬,,則需要進行疾病相關知識的教育,,使其能夠清楚認識病情,并對抑郁癥的嚴重性有足夠的認識,。
網友評論